导航:   网站首页 |   关于极目设计 |   品牌设计案例 |   画册/彩页/样本 |   包装设计作品  |   网站建设案例  |   联系极目    
  新闻中心  
 极目最新动态
 极目设计理念
 设计文摘
 创意广告
 印刷技术杂谈
 网站设计资讯
 设计教程
 杂谈闲话
 
设计文摘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极目设计资讯 - 设计文摘 
对中国文化符号化的批评     2009-07-27

[摘要]: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深入人心,“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元素”也得到国人的普遍关注,中国文化被视为中国在世界大同的一体化经济趋势中脱颖而出的解决之道。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就要涉及到设计和中国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其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和“文化”需要搞清楚。而设计师不能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文化,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又不懂设计,最终导致设计中中国文化的符号化。笔者对这一文化符号化的倾向加以论述,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解决之道。
[关键词]:中国文化 符号 语境 创新

将文化符号结合到设计中来表面上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符号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而设计的是基于一定人们的需求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将符号和设计结合,似乎是将两种不同的东西生硬的放在一起。但是,将传达信息也视为解决问题,这样文化符号的运用就是解决了中国文化的问题,这样运用文化符号就和设计是一致的了,似乎文化符号和设计的结合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文化符号的运用和设计的结合,是在一个共同体中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符号传递文化信息,一个是设计解决的问题,假如是手机,设计就解决了和通讯问题相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截然不同,导致文化符号不能和设计充分融合。符号化的文化在设计中不能传达出设计——产品、建筑等的内在结构,如何使用、如何居住等必须的信息,所起的仅仅是装饰的作用,仅仅代表一种国家风格而已。这些文化符号,传达的信息只能是这是中国文化,不是美国文化不是日本文化也不是其他任何其他国家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呢,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不能传达出来。可见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也是表面的、肤浅的。


(图一)中国设计一片红

而目下文化符号化的设计大行其道,相关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活动的设计,例如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和会徽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主场馆和会徽设计,无一不力在突出中国文化,而设计的结果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而已。国人也表示了对这些设计的推崇,为何?不客气地讲国人的审美素质还是普遍偏低,而且国人的关注点不在“设计”而在“文化”,这是这些表现了中国文化的设计受到追捧的原因。将这些设计放在国际化得环境中看,无一不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这是全球化冲击和传统文化本能反抗的必然结果。

可见将文化符号化在设计中应用——文化符号运用可谓是“琳琅满目”,中国文化表面上是繁荣起来,但是这样真能就解决中国的设计问题么?显然这样的设计除了满足了国人一点点虚荣心外,并未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中国设计”并没有赚到美元,也没有赚到中国人自己人民币。我们有多少人在使用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手机,我们宁愿花更多的钱买一部iHpone,功能强大,造型简洁美观。

可见,这些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中国设计。原因何在?设计在线.中国

我们引进“语境”这个概念。根据符号的存在方式不同,我将语境分为三种:一曰符号产生语境;二曰符号存在语境;三曰符号消逝语境。符号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中产生的,赋予其一定的指示意义,是为符号学中所称的所指,和能指相对应。作为符号一个显著的特征,一个固定符号能指没变,所指是可以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就是语境的变化。语境的变迁可以来自时间的延续也可能来自地域的变化。以中国文化中一个典型的符号太极图为例,它产生于道教,当时那个发展相对完善的道教文化即是所谓“符号产生语境”。太极图是为满足更加广泛传布道教的说教的需要而产生的,将道教那一套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成论和那一套所谓“阴阳”“五行”宇宙规律等等用图示的方式简洁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语境,即太极图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道家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太极图自产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在随后的所谓的“符号存在语境”中能指几乎没有变化,所指变化也不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逐渐进入“符号消逝语境”,符号逐渐丧失存在的活力。现代人的观念和古人迥然不同,我们带着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看太极图这一符号,我们看出来的内容有限——要么我们依靠对太极图进行重新理解;要么依靠古人的观念在还原所在语境的情况下进行能指的再现。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当时的能指也是传达出了错误的宇宙观,以致太极图逐渐脱离其产生的语境,又逐渐脱离生存的语境,丧失了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有消逝的趋势。


(图二)太极图 设计在线.中国

比较符号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符号产生阶段因为具有一个显著特征而和另外两个阶段明显不同,这个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符号产生最关键的因素。而我们经常说“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可见符号和设计在这一层面上才得到真正的统一。符号的创新是基于“符号产生语境”,设计的创新是基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至此,我们也能轻而易举的将“符号产生语境”和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统一在一起,换句话说,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符号产生的语境,创新是连接体。然而继承来的文化符号恰恰不是在语境中产生,为达到文化符号和设计在这一层面的完全结合,我们似乎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弘扬文化就是抛弃传统文化,从文化中走出来,基于现实问题进行创新。创造文化才是中国真正的文化,而不是借用传统中的文化符号。可见相对于继承文化来说,创新文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人就会问,美国文化可以创新,日本文化可以创新,我们怎么和他们加以区别,凸显我们的特点?我们的文化具有自己显著地特征,大多数人只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层面的文化视为中国的文化,忽视了中国深层次的文化特征是创新。中国文化可以延绵几千年而不绝,深刻的影响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和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汉文化圈,靠的是什么?只能是创新。汉文化圈的文化,都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就像现在西方文化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古人追求的是创新,文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只是创新的结果,也是当时封闭的地域环境所限的必然结果。中国人只知道中国特色的文化,不知戮力创新,是今人本末倒置,不及古人远矣。

时下的中国文化符号化的现象是一种“文化惯性”现象,是过去文化的延续,而不能代表现代的文化。现代的文化要靠我们的创造。如何创造?继承传统抑或学习他人?众所周知古代的科技已经太落后了没有用武之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土崩瓦解… …可见继承传统,继无可继。至于学习,我们一直在学习他人,尤其是对西方的学习,现代的设计体系可以说完全从西方引进的。我们学习文化,假如将西方的那一套照搬到中国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干脆照搬过来岂不省事,但事实上,西方文化不适合中国土壤,这就决定了学习和创新并不矛盾。创新的目的是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学习只能学到表面的东西。我们要认识到:西方文化是有其存在环境的,就像符号是有其存在语境的。可以将西方文化——当然是其文化中表面的东西移植到中国,但是西方文化得以存在的环境是很难移植过来的,这就决定了存在于中国的西方文化,已不是正宗的西方文化,正宗的西方文化是不能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生存的,就像符号在符号消逝语境里,就会消失一般。可见在学习西方文化之时,我们已经不自觉的开始创新以使其适应中国的环境,创新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而我们同时存在问题原因是,创新的不彻底性。设计在线.中国

看看上海世界博览会有东方之冠之称的中国馆是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图三


(图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简单来说,“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具体来讲,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1]

用古代建筑中的斗拱形态来表现中国文化,即有中国文化符号化的倾向。而且建筑师不知为何对古人哲学中的天地乾坤意识情有独钟,要知道古人对于宇宙并不十分了解,当时的天地意识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经验产生出来的,具有很显然的历史局限性。可见天地文化尽管是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但是只是干事中国人的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并不适合现代的语境,对建筑师这种无病呻吟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这种简单的继承方式,我们拿什么留给子孙,让子孙像我们继承祖先这样继承我们,难道留给子孙这些无关痛痒的文化符号。不去创新而只是一味的如此吸收改造中国的昔日的辉煌,短时间为我们似乎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几百年几千年后,我们的文化就会没有光彩。

 上一条:海报中主体图形残缺手法符号性解析     下一条:如何更好的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汉字?
作品案例快速导航:   最新设计案例 |   网站建设案例 |   画册/彩页/样本 |   包装设计作品 |   其它宣传物料    
Copyright 2003-2009 www.zf2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Jimudesign . 网站设计制作: 极目设计网络部 顶端